31年前,大学毕业的王建荣刚刚踏入医学这个行业,那时的她还不能深刻理解医生的含义,只是默默地学习各项技能。几年以后,一位母亲的遭遇,让她顿悟,第一次感受到眼科医生肩上的重任。
那年,一个年轻的母亲带着两个双目失明的孩子到济南市第二人民医院求医,当那个年轻的母亲得知自己两个孩子患的都是先天性青光眼,视力恢复无望时,那无助、无奈的眼神,让王建荣感到震撼和无力,她懂得了光明对于一个人甚至一个家庭意味着什么,也更懂得了医生这个称呼的分量和责任。
眼科医师都知道青光眼是一种对视力功能影响极大,给人造成很大痛苦的疾病,任何年龄段都可能发生。挽救青光眼患者的视功能,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尤其重要。看到急性青光眼发作病人痛苦的样子,王建荣暗下决心,要主攻青光眼这个专业,为青光眼患者解除病痛。
努力与付出,挑战与机遇,近30年来王建荣每天兢兢业业,不敢松懈。从做住院医师开始,加班加点已成为常态,节假日也要坚持查房,她几乎每天都是最早一个进入病房,查房、手术、会诊、门诊,平日里忙得吃不上饭也成为自然。王建荣说:“既然选择了医生这个职业,我就做好了准备,辛苦、操劳要相伴一生。”
有一位外地转来的急性青光眼病人,由于剧烈的疼痛,已经连续几天无法睡眠,就诊的时候患者痛苦不堪,家属情绪也很激动。质问王建荣什么时候能让病人不疼了。王建荣一方面对家属耐心劝解,另一方面积极治疗。没到24小时病人的眼压降下来了,安静地睡着了。这时家属不好意思地说:“对不起,我们太着急了,你们的水平确实高。”如今王建荣对于处理难治性青光眼及青光眼术后并发症有了丰富的临床经验,能处理各种疑难复杂病例,是业界翘楚。王建荣先后在国内外杂志发表论文十余篇,多篇SCI收录,主研及参研的课题获省医学科技三等奖及市科技进步一等奖。她所在的济南市第二人民医院的青光眼专业也发展成为全省专业人员最多、病人量最多、手术量最多的专业。
机遇总是垂青有准备的人。上世纪九十年代,医院要成立眼眶病专业,选派王建荣去天津医大师从全国著名的眼眶病专家宋国祥教授,学习归来,不仅填补了医院的眼眶病专业空白,近20年来,眼眶病专业也已走在了全省的前列,开展了眼眶肿瘤的前路及外侧开眶术、眼睑肿瘤切除+眼睑成型术、婴儿性血管瘤及甲状腺相关眼病的局部注射治疗等,收到良好的效果。
随着业务上的经验越来越丰富,接收的疑难杂症也越来越多,许多患者辗转多家医院后找到王建荣。不仅因为她高超的医术,还因为她良好的沟通能力,严谨的工作作风和多年来从医培养的良好心态。急病人所急不只是挂在嘴上的,为此王建荣的手机24小时保持通畅,无论什么天气、什么时间都随叫随到。因此许多病人都与王建荣建立了良好的医患关系,多年来眼三科没有医疗纠纷,医患之间和谐温情。
渐渐地王建荣成为了青光眼和眼眶病专业的领头人,肩上的担子也越来越重,一方面要引领业务的发展,兼顾人才的培养,一方面还要组织业务学习、带教、参加各种社会活动等等,回到家还要加班写工作计划、总结,做讲课课件等,王建荣经常工作到深夜。在王建荣的带领下,眼三科获得了济南市巾帼文明岗优秀岗、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岗等荣誉称号。王建荣本人获评山东省优秀医师,被委任为省人力资源厅及市人力资源局劳动能力鉴定专家、省医学会司法鉴定中心专家。
作为一名眼科医生,既没有急诊科大夫的惊心动魄,也没有心内科大夫的生死攸关,然而,他们却被人们尊称为“光明使者”,王建荣认为这是对他们的最高奖赏。今年,习总书记对保护青少年视力健康作出重要指示。王建荣认为:“我们医院作为眼科专科医院,正在积极落实这一重要指示。作为一名科室负责人、业务带头人,也应抓住契机,从转变观念、提高服务、增强技能入手,为眼健康事业尽一份力。”(本报记者 杜晓琳 本文刊登于2018年12月20日《山东工人报》第4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