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新闻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媒体新闻 > 正文
生活日报:别了儿时法医梦 将心比心送光明
2018-11-29 来源:
 
   初冬的冷还夹裹着深秋的凉,济南市第二人民医院(济南市眼科医院)门诊眼表疾病专业第六诊室内却犹如春天般温暖。“老奶奶,96岁了,您高寿啊!但是您这眼睛早就该做白内障手术啦!这样打麻将才能看得更清楚!”“你这个是过敏性结膜炎,如果找到过敏原都不需要用药就能好,只要不接触就行。”在眼科副主任医师、眼科学博士、济南市眼科研究所负责人张晨明的诊治下,患者们满意地离开诊室。大部分患者只知道他是名认真负责、态度和蔼、医术精湛的好医生,却很少有人知道,他更是一位研发了睑板腺功能障碍治疗仪、将羊膜镜技术和银离子技术在临床上广泛使用的发明家。
    因儿时法医梦学医,对眼科一见钟情
  儿时的张晨明是个淘气的小男孩,由于爷爷、父亲和哥哥三代人都在法院工作,他常常拿着玩具枪在法院大院儿里四处“寻宝”。一次偶然的机会,他遇见了一名法医,通过医学真相揭开案件神秘的面纱,“炫酷”的职业光环瞬间吸引了小小的张晨明,自此,“法医”便在他心中生根发芽。
  “我们那时候,很少有法医专业,”高考填报志愿时,他选择了医学院,还是希望毕业后成为一名用身体事实说话的法医。只是,在济宁医学院上学时,眼科学为他打开了一道新的大门,“我们感知外界的信息,95%都需要通过眼睛,‘眼睛是心灵的窗口’,足见其重要性。”眼科学老师还做了个让同学们蒙住眼睛感知事物的小游戏。自此,本科生张晨明对眼科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考取了贵州医科大学(原贵阳医学院)的眼科硕士。在研究生期间,热爱学习的张晨明便以贵州省前几名的成绩取得了执业医师资格证书。“做医学生真是苦,”年近不惑的张晨明对校园时光仍然记忆犹新,“考研时要记的医学书籍都快赶上3个我那么高了!仅专业课就有13门。”
  幸运的是,他的努力没有白费。当兴趣成为了职业,2006年研究生毕业后的张晨明成为了济南市第二人民医院(济南市眼科医院)一名眼表疾病专业的医生。
  从医唯一一次发脾气,刻下“将心比心”座右铭
  如果用一个词来形容张晨明,“奋斗”也许颇为合适。
  2011年,工作了4年多的张晨明决心考博。“医学真的是学无止境,工作这些年无论是向上级医生学习,还是临床看诊,或是外出参加学习培训,我的感觉都是医学一直在进步,我们当医生的如果不学习,或者进步得慢了,都是在退步,很快就会跟不上医学的发展。”
  于是,他考入了山东大学医学院,成为了一名医学博士。之后,又奔赴美国迈阿密大学巴斯科姆帕尔?劭蒲芯克粞А?/span>
  当然,奋斗者张晨明也有过后悔学医的青葱岁月。硕士研究生阶段实习时,有名患者到他所在的科室做白内障手术,但是因为患者眼底出现了问题,在术前医护人员多次提醒患者及其家属,“您这眼睛看东西模糊,除了白内障原因外,还有眼底疾病问题,白内障只属于其中一个眼部问题。也就是说,就像您的眼睛是一架相机,出现了白内障属于相机镜头出现了问题,眼底问题则是相机底片的原因,我们只更换相机镜头,清晰度会有所好转,但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家属也表示理解。手术很顺利,但是在术后,患者的两只眼睛虽然恢复了部分视力,但并不如他们之前所想象的那样,家属就与医护人员产生了矛盾。
  “在解释了很多次之后,我冲患者发了火。”血气方刚的张晨明不耐烦地对患者吵了几句嘴,“我当时真的觉得,术前跟他们沟通过很多遍了,术后这个效果从专业角度看真的做得非常好了,为什么患者家属还是不理解?”甚至,他有些后悔学医。
  很快,张晨明当时的导师把他叫到了一边,“老师说我们是医生,无论什么情况都不能对患者发脾气。我们也有当患者的时候,要将心比心。”
  从此,“将心比心”成为了他从业的座右铭,实习经历的那次发脾气也是他职业生涯的唯一一次发脾气。
  见到小患者,“张叔叔”会先脱白大褂
  事实也的确如此。不论是在网络上随意搜索,还是在医院中随机询问前来治疗的患者,一提到“张晨明”的名字,大家全都不约而同地竖起大拇指,称赞他医术精湛、待人和蔼、非常热情。
   “我父亲前段时间来找张医生做过翼状胬肉手术,后来又找张医生做了白内障手术,两个眼都做了,手术很成功,视力恢复得很好。住院期间,每天他都去病房查看康复情况,问任何有关疾病的问题,他总是面带笑容,耐心讲解,使病人心情愉快,病自然就好得快了。”11月19日下午,张晨明门诊时间,在外面等待就诊的王先生说,就因为此前张医生对王先生父亲的耐心诊治,这次他眼睛痒得厉害,特意到医院挂了张医生的号。
  也许,对待患者和蔼可亲,是实习时老师“将心比心”的谆谆教诲,也许,是源于他深深的反思。
  “后来我在急诊科实习,患者被120送来时情况已经非常危急了,我们为他进行了紧急心脏按压等措施,最终还是没救回来。”当时负责通知患者家属的张晨明很直接地告知了家属这一情况,“家属很难接受。”当晚,患者家属痛苦的表情一直回荡在脑中,“如果我当时说话能再委婉一些就好了……”
  于是,他不断总结,医术上、人文关怀上……如今,在互联网上,患者可以很快联系到张医生,他有自己开发的“眼大夫”工作室微信公众号,会利用晚上业余时间为患者进行病情疑问答复,也会通过网络对患者进行疑难杂症的解答;面对年龄尚小的患者,他总是会先脱下白大褂,然后拿小玩具和小患者打成一片,成为他们的“张叔叔”再进行治疗;对待条件困难的家庭,他也会协助患者进行资金减免……
  “我们也有当患者的时候,医生真的需要将心比心。”每天的工作后,他都会自我总结,在不断反思中成为了一名零投诉医生。
  “不守信用”的爸爸,睡多了反而不习惯了
  患者眼中的好医生张晨明,其实还是一位发明家。“我总觉得,做医生救死扶伤、提高医术是本分,是天职。但是一个人的能力有限,我尽可能多看患者,最终服务的患者也还是有限的,但如果有好的发明,造福的患者就会呈几何倍增加。”
  因而,在临床工作之余,张晨明还会进行科研的转化工作。比如面对临床中越来越多的睑板腺功能障碍患者,国外虽有睑板腺功能障碍治疗相关仪器,但是治疗费用相当高昂,普通民众根本治疗不起。所以,张晨明进行了研发,发明了睑板腺功能障碍治疗仪,拿到了3项专利,普通民众可以负担得起,帮助更多患者光明前行。
  还有国内首创的银离子眼贴治疗过敏性结膜炎和感染性眼病,羊膜镜在临床应用避免患者手术创伤……
  将精力奉献给了工作,家庭中的张晨明却是一个“不守信用”的爸爸。每天早上5点多就起床工作,7点多到院,常常到晚上10点多才回家,每周能回家吃一两次饭已是奢侈,如果能陪女儿玩耍一番,便是他心中最美的事。
  只是,偶尔答应女儿今晚在家陪伴玩耍一回,却总是被医院一个电话叫回工作,久而久之,他也成了不足9岁的女儿心中“不守信用”的爸爸。
  “说起来,对家庭我确实是有亏欠。”在女儿成长过程中,迄今为止,他一次家长会也没有开过,接女儿放学也只有两次。照顾女儿的重担自然压在了爱人的肩头,从事律师工作的爱人只能尽可能少接案子,把重心放在女儿的培养上。只是,有天女儿回来,对爸爸发了小脾气,“你为什么不来接我?别的同学问我‘你有爸爸吗?’。”女儿的一番话,让他心中酸涩不已,然而,工作依旧在继续。
  就像采访当日,结束采访时已经是下午6点,晚上还要上夜班的张晨明点上外卖,交接班后,作为济南市眼科研究所负责人的他,继续处理一例捐献的角膜。“这是我的工作,我必须要做到对患者负责。”张晨明坦言,刚开始这样的工作强度他也会感觉很累,但是现在已经习惯了,“我基本会在凌晨12点多或者1点多休息,早上5点多起床,”张晨明自我调侃,“现在睡多了反而不习惯了。”(本文刊登于2018年11月29日《生活日报》第17版)


□文/片 记者 董昊骞

联系我们

地址:山东济南市经一路148号

邮编:250000

0531-87937581

微信公众号

版权所有:济南市第二人民医院 济南市眼科医院 鲁ICP备1601004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