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新闻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媒体新闻 > 正文
大众日报:眼球里的微创“雕刻”术
2014-05-11 来源:

    近几年,白内障手术切口逐步缩小。从五六毫米,到现在的2.2毫米,甚至小到1.8毫米、1.4毫米。其中,2.2毫米以下的,被称为微切口白内障手术,无需缝合可自愈。
  “先滴‘眼药水’麻醉,做个小切口,把混浊的晶体乳化吸出。”济南市第二人民医院(济南眼科医院)副院长、主任医师张玉光形象地比喻,以表面粘膜浸润性麻醉取代球后麻醉,通过超声乳化技术将晶状体核粉碎吸出,植入人工晶状体,术长缩短到10分钟内,一般不影响下地走路,视力有时可达1.0以上。
  张玉光说,早期的白内障手术,手术时长在30-40分钟,需要在角膜上开弧度为180°的大切口,长度超过1厘米,创伤大、恢复慢,愈合过程中出现收缩瘢痕,而对角膜产生不规则散光,从而影响视功能。
  那时,医生们必须要通过提高缝合技术,减少损伤。如此,视力能提高到0.1左右。患者往往需卧床7-10天,一部分病人可能会因咳嗽、打喷嚏等,导致刀口裂开。尤其是老年患者,饱受并发症之痛。
  现在,张玉光一小时可完成8-10个白内障手术。每年做近4000例手术,最大的患者108岁,最小的只有几个月大。在他看来,微创手术不能以“快”夺噱头、体现“雕刻眼球”的技术。“速度快,固然可以减少创伤,但在手术时间保持在六七分钟的情况下,减少一分钟,对创伤的影响并无多大差别。”张玉光将目光更多地放在了“质”上。对眼病患者来说,一点点光感都倍显可贵,这就要求医生技术更加熟练、手法到位、稳扎稳打,提高手术质量。
  张玉光介绍,白内障是一种与年龄相关的疾病,多见于60岁以上的老人,发病率达70%左右。而先天性、外伤性、并发性白内障占30%左右。老年群体全身状况差,且常伴有糖尿病、高血压、心脏病等,很容易出不可预测的严重并发症。
  心脑血管等疾病影响,是限制传统手术的一大因素。75岁的白内障患者王大娘,患心房纤颤3年,长期服用华法林进行抗凝治疗,存在出血倾向。若实施传统白内障手术,必须停药,让凝血时间恢复正常,但会给房颤病情造成风险。而在几天前,老人没停药,实施了微创手术。“没觉得疼。眼睛亮堂,像块刚擦干净的玻璃。”老人激动地说。

  谈及眼科微创与全身治疗的微创,张玉光另有看法。“理念相似,均以更小的创伤,而达到治疗目的,但方式方法有异。”全身手术的微创技术,主要通过腔镜、介入、导管等方式体现;而眼科微创技术则追求保持眼球、角膜的完整性,以减少手术源性散光对视觉质量、屈光状态的影响,使患者越来越接近原始的生理视功能。
他常说:“让先进的技术实打实地惠及更多患者。”(本文刊登在2014年5月8日大众日报14版 记者单青 杨润勤 报道)
 
联系我们

地址:山东济南市经一路148号

邮编:250000

0531-87937581

微信公众号

版权所有:济南市第二人民医院 济南市眼科医院 鲁ICP备1601004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