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正常的眼睛表面,覆盖着一层泪膜,泪膜-空气界面是光线进入眼内的第一个折射表面,保持一个稳定健康的泪膜是获得清晰视觉的重要前提。
泪膜从外至内可分为脂质层、水样液层和粘蛋白层(图6-1)。目前对于泪膜的精确结构尚存在争论,传统意义上认为,位于最表面的脂质层厚约0.1μm(睑裂开放时),中间水样层为7μm厚,最内侧则是20~50nm厚的粘蛋白层。现在认为泪膜厚约40μm,水样层与粘蛋白层之间没有明确的界限,而泪膜的大部分则由此种粘蛋白凝胶构成。
脂质层由睑板腺分泌,睑板腺具有丰富的神经支配,主要是胆碱能神经纤维,此外睑板腺上既有雌激素受体又有雄激素受体,这些受体的存在提示性激素在睑板腺分泌方面具有调节功能。眼睑瞬目可促使睑板腺释放脂质。据估计,瞬目时大约50~70g的重力施于眼球上,眼球平均后退1.5mm,脂质被挤至角膜表面参与泪膜的形成。脂质层可减少泪液蒸发,保证闭睑时的水密状态。睑板腺功能障碍会引起泪膜不稳定。
睑板腺功能障碍(meibomain gland dysfunction,MGD)在油性皮肤及年老者中十分常见,会导致泪液的蒸发过强,是引起干眼症的主要原因。睑板腺功能障碍可以被分为两型:阻塞型和非阻塞型。
近年研究表明MGD早期阶段,分泌的睑板腺脂质构成异常,表现为游离脂肪酸增高,形成泡沫影响泪膜稳定性,蜡酯下降,胆固醇酯升高,增加黏度阻塞导管,从而为细菌繁殖提供所需底物。一些研究发现表皮葡萄球菌的胆固醇酯酶和脂肪蜡酯酶可以分解睑板腺脂质,形成的代谢产物对眼睑缘产生刺激,加重MGD患者的眼部不适症状。MGD患者常常出现泪液缺乏,导致泪膜不稳定,泪膜蒸发速率加快,泪液渗透压增加。此外导致MGD的危险因素还包括红斑狼疮、酒糟鼻等。
MGD多见于老年,无明显性别差异,寒冷地带的和发病率高于温暖气候地区,症状无特异性包括眼红、眼部烧灼感、异物感、干燥感,刺激感、痒、视疲劳、视力波动、流泪等。睑缘常增厚,可伴有红斑、过度角化等体征,睑缘后层出现自后向前的永久性血管扩张,睑板腺开口有白色角质蛋白堵塞而凸起变形,挤压后分泌物呈泡沫样、颗粒样或牙膏样。病变进展时睑板腺会有黄色的粘液样分泌物,睑板腺炎症持续多年后,睑板腺广泛萎缩。其他常见的伴随体征有霰粒肿、结膜结石、结膜充血、乳头增生、角膜点状着色等,严重者出现角膜血管翳、角膜溃疡与睑外翻。单侧顽固睑板腺功能障碍病例,眼睑缘同一部位持续炎症,且周围有解剖学异常(如睫毛毛囊丢失或扭曲),应考虑脂肪细胞癌。
睑板腺功能障碍尚没有统一的诊断标准,根据
(1)睑板腺体缺如;
(2)睑缘及睑板腺开口异常;
(3)睑板腺分泌物数量和质量改变,以上任何一种体征结合症状可诊断MGD。
MGD的治疗遵循以下三个原则:
1.眼睑的物理清洁:注意眼睑卫生。睑板腺堵塞时可热敷眼睑5~10分钟软化睑板腺分泌物,然后将手指放于眼睑皮肤面相对睑板腺的位置,边旋转边向睑缘方向推压,以排出分泌物。可用无刺激性的香波或专用药液如硼酸水溶液清洗局部眼睑缘和睫毛。由于夜晚鳞屑堆积,清晨清洗眼睑更有效。
2.口服抗生素:强力霉素50mg口服,2次/天。需连续服用数周才起效,而且需维持数月。常见副作用是对光敏感,以及引起牙釉质异常,因此8岁以下儿童、孕妇及哺乳期妇女慎用。
3.局部药物的应用:包括治疗睑缘炎的抗生素眼液、短期糖皮质激素眼液、不含防腐剂的人工泪液。局部1%甲硝唑膏或1%克林霉素洗液对控制酒渣鼻面部皮肤的感染有效。如果存在脂溢性皮炎的病人,可使用含抗脂溢药如二硫化硒或焦油的洗发剂清洁头部皮肤。近年开始尝试局部雄激素治疗MGD,3%睾酮油脂条10mm长、2mm宽置于结膜上下穹窿内、3次/天,2~3月后症状、泪膜脂质层厚度、泪膜破裂时间明显改善,长期疗效还有待进一步观察。
4.睑板腺按摩:可以有效清除睑板腺的各种分泌物,解除睑板腺口的堵塞,可以起到良好的治疗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