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知识
当前位置: 首页 > 科普公益 > 科普知识 > 正文
告别误区 给近视镜翻个身
2018-11-09 来源:

误区一:别戴眼镜越戴越深。这恐怕是很多人对眼镜最根深蒂固的错误认识。

点评:其实,近视的加深和眼镜无关,相反,配戴眼镜反而可以缓解和控制近视加深的速度。目前研究认为形觉剥夺是近视发生进展的因素之一,近视眼不戴镜时,眼睛视物模糊(处于形觉剥夺状态),反而促进近视的进展,戴上眼镜后,眼睛处于相对正常的环境里,看远看近都很清晰,在这种环境里,只能缓解和控制近视加深的速度。

有的家长就要问了,既然戴近视镜有好处,为什么我的孩子配上眼镜度数还是每年都要加深呢?近距离用眼过度是青少年近视加深的重要原因,现代社会价值观的成功与“不近视”如同鱼和熊掌不可得兼。要求孩子“成功”,这就意味孩子要放弃玩乐的时间,增加学习时间,眼睛为了适应这个长期看近的环境,而发生眼轴增长等一系列的变化,从而形成真性近视。近视本身是一种生物适应的结果,看近多,自然就近视了。

对策:归根结底,近视是多因素致病的结果,其发病机制非常复杂,明白这个道理,我们应该正确对待和使用近视镜了。配戴近视镜后,仍然得注意用眼卫生。尽量减少长时间近距离用眼,多做户外活动,羽毛球和乒乓球这些忽而看远又忽而看近的运动,能缓解视疲劳,是对眼睛很有益的运动。

误区二:常戴眼镜,眼睛会变形。很多近视患者不戴眼镜的原因是:听说戴镜会使眼球凸出!也有听说戴镜会使眼球变形的。

点评:其实眼镜镜片没有那么大的功能,近视眼镜是“凹透镜”,通过框架镜看世界时,物象会缩小,度数越高时这种缩小的情况越明显。别人看到你的眼睛也是通过近视眼镜的“缩小效应的”,当大家习惯你的眼睛是“缩小版”以后,有一天你突然不戴眼镜时就会产生一种“你的眼睛变大了”的错觉,这种错觉常常被认为是“凸眼/突眼/眼球变形”,所以,戴镜不会造成眼睛或眼球变形或眼球突出的。

误区三:近视眼不老花。目前,许多人认为眼睛近视了,等老了以后就不花眼。

点评:其实这种想法是错误的。老花眼是一种生理现象,随着年龄的增长,睫状肌的功能下降,晶状体的弹性降低,从而导致眼睛的调节力下降,看近处的物体因调节功能不足而看不清楚。即使近视眼也不例外。当近视眼老花以后,戴上近视镜看远处的物体清楚,看近处的物体就模糊了。要想看清楚近处的物体,就得摘掉近视镜或配戴较视远度数低的近视镜。

对策:近视眼花眼以后,往往需要配戴视远和视近两副眼镜或配戴渐进多焦点眼镜。

误区四:近视远视傻傻分不清。一名3岁儿童在幼儿园查视力,老师发现他的视力仅为O.6,便通知家长,说孩子可能是弱视,快去医院检查。到了医院,医生经过散瞳验光,发现孩子是200度的远视眼,便给孩子配了一副200度的远视眼镜……

点评:人出生后,眼球会随着身体各器官成比例地长大。刚出生时,眼球的横径与成人相差不大,但纵径(眼轴)却很短。新生儿的眼轴只有16毫米,3周岁幼儿的眼轴为19.5毫米。也就是说,儿童都是远视眼(眼轴短,外界物体的影像聚焦在视网膜后面)。随着年龄增加,眼轴逐渐加长,屈光状态逐渐向正视眼方向发展。然而遗憾的是,大部分家长,甚至是验光师并不了解这些知识,盲目地给视力正常的孩子配眼镜。殊不知,3岁孩子本来就会是远视,明明是正常的眼球,却戴了远视镜,这么做岂不是把孩子往近视眼的方向推?

对策:鉴于目前我国验光师的资质良莠不齐,不少从业人员缺乏必要的视光学知识,为避免发生错误配镜、危害视力的情况,家长们不妨带孩子去综合实力强、医疗质量硬的专科医院就诊。

误区五:“近视”了,才“预防”。现在国内普遍存在这样的情况:要么无目标地搞全民预防,要么等发现孩子已经变成近视了,再想到要预防。在门诊,不少家长对医生抱怨说:“医生,我们孩子的视力一直很好,为什么突然近视了?”

点评:近视并不是一朝一夕“突然”发生的。家长们之所以对孩子的近视“后知后觉”,主要是因为大多数家长并没有定期带孩子去医院做眼科检查的意识,以至于无法早期发现孩子的视力问题。

对策:请家长们为孩子建立一份屈光发育档案。具体方法是从3岁儿童开始,每6个月去医院眼科进行散瞳验光和眼部检查。把验光度数、眼轴长度、角膜曲率半径、眼压、身高、体重等数值记录下来。建立屈光发育档案有两大好处:一能及早发现眼屈光异常,如高度远视、近视、散光和弱视等,二能及早发现婴幼儿是否有眼疾。

温馨提示:由于儿童的眼调节力较强,故需散瞳验光。不少家长对散瞳验光心存疑虑,怕药物会伤害孩子娇嫩的眼睛。实际上,散瞳验光所用的药物对眼睛并无伤害,部分甚至是治疗近视的药物。

误区六:验光配镜是小事

近视眼镜要配得低些,远视眼镜要配得足些;电脑验光快而准,人工验光可以省;验光配镜是小事,何必去医院或正规眼镜店那么麻烦;验光略有误差,没什么关系……

点评:这些都是错误的验光配镜理念。在这些理念的误导下,许多人戴上了不合适的眼镜,不仅容易发生视疲劳,还会加速近视眼的加深与发展。1977年,“形觉剥夺性”近视动物模型制成,研究人员缝合一只猴子的眼睑,部分阻断进入该眼的光线。6个月以后,打开缝合的眼睑,该眼发生近视,而对照眼正常。1983年,“光学离焦性”近视眼动物模型制成,研究人员给猴子的一只眼戴上500度的近视镜片,使进入该眼的焦点后移,另一只眼作对照。半年以后,戴镜片的眼睛变成了480度近视,与所戴镜片的度数相似,而对照眼正常。验光配镜不正确,会使外界物体不能在眼底黄斑区形成清晰的物像,就像上述两种动物模型一样,相当于人为“制造”近视眼。

对策:请进行科学的医学验光。众所周知,验光主要是检查单眼的屈光状态。而戴上眼镜,则是双眼看同一个物体,必须获得最佳的双眼单视功能。因此,配戴镜片的度数并不等于验光的结果,必须根据眼位、调节功能、散光轴向等,进行正确的处方。这就是医学验光与普通验光的本质区别。总之,医学验光的根本目的就是要患者戴眼镜以后,不仅要看得清楚,还要看得舒适,看得持久。

误区七:迷信“防近”产品,忽视“环境”改善。不少近视眼患儿的家长非常希望找到一种能快速、轻松治愈近视眼的方法或药物。目前市面上层出不穷的近视眼防治产品,正是迎合了家长们的这种心理,生意做得红红火火。

点评:世上真有能治愈近视眼的灵丹妙药吗?回答是否定的!因为导致近视眼的原因很复杂,必须采用综合措施来防治,没有捷径可走。迄今为止,还没有一种药物或器械被证实能治愈近视眼。

现代医学证明:遗传、围产期保健和不良环境因素是导致近视眼发病的三大因素。就现实可操作性而言,后两项,特别是对不良环境因素的干预,将有助于阻止或延缓近视眼的发生发展。遗憾的是,如今不少家长宁愿花重金购买各种营养品、治疗仪,却不懂得为孩子的眼睛“减负”,不注重改善容易危害视力的各种不良环境因素,本末倒置。

对策:预防近视,从改善环境因素做起。具体措施包括:①别让幼儿过早、过度用眼,过早、过度用眼会促使眼球过度膨大,眼轴提早拉长,为近视埋下隐患。②不要让孩子在强光、暗室或晃动的车厢里看书。③读书、写字姿势要正确,头正身直,眼距离书本30厘米,指尖距笔尖2厘米,不要躺在床上、趴在桌上看书。④多参加户外活动,每天活动至少2小时。⑤避免长时间疲劳用眼,成人持续工作或使用电脑1小时,应休息10~15分钟,儿童使用电脑30~40分钟,应休息10~15分钟。⑥不要乱点眼药水,以免其中所含的防腐剂危害眼睛。

温馨提示:握笔姿势不正确,也会导致近视。研究发现握笔姿势不正确易诱发近视。且随着写字姿势不正确程度的加重,屈光度数不断加深。正确的握笔姿势应是握笔处离笔尖2厘米,拇指、食指和中指以笔杆为圆周,分别间隔120度。拇指与食指不相碰,以保证视线不被遮挡。

李倩:济南市第二人民医院眼科主治医师,山东中医药大学眼科学博士。对眼科常见病、多发病及疑难病症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主要从事斜视及小儿眼科专业,擅长屈光不正、弱视的诊治和斜视手术治疗。先后在国家级核心期刊发表学术论文6篇,发表SCI论文2篇。荣获济南市卫生计生系统杰出青年技术创新能手称号。

联系我们

地址:山东济南市经一路148号

邮编:250000

0531-87937581

微信公众号

版权所有:济南市第二人民医院 济南市眼科医院 鲁ICP备1601004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