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上午是跟门诊时间。老师的病人特别多,诊室的门开开关关,病人和陪人不断进进出出,忙碌而有序地进行着。突然一声“这是我写的病情!”惊醒了昨天晚上修改论文到很晚而严重困倦的我.......
我寻声瞧去,一位老人正坐在近门口的排椅上向子女呼喊般解释:“让医生看我写的问题,她一份,我一份,一共两份!” “啊!我知道了,一会儿给我看。”老师一边敲打键盘书写着正在就诊病人的病历,一边应声道。一直知道老师有三个CPU 同时运转,一个用于听病人述说病情,询问问题并解答,一个用于书写病历,还有一个随时准备用于从诊室BGM中提取信息,如我的小声嘀咕、病人与家属的小声交谈,或又是病人对我的小声询问。终于轮到这位老人就诊,子女把她搀扶到诊疗椅上,她将“病情单”和视力检查结果一并递给我们。她的字迹苍劲有力,笔划转折陡峭,空间结构布局合理!老人刚一落座就要背诵“病情单”,子女担心占用太多时间耽误其他患者就诊,急忙加以制止。之后配合老师熟练为老人进行了初步检查、电子病历书写,根据病情需要开具了检查单,交代其子女陪老人进行进一步检查。
当老人回来复诊时情绪平稳了许多,老师根据老人的检查结果给出了详尽的病情解释和诊疗方案,最后亲切地说了一句:好了老人家,可以回家治疗了。子女道谢后带着老人走出了诊室,转瞬便传来老人洪亮的声音:“不对,我的问题还没问呢!”老师笑着说:“让老人家进来吧,不问清楚她心里不舒服。”老师为老人耐心细致地答疑解惑,直至老人露出满意的笑容。老人站起身来向老师致谢离开,我和老师会心一笑,继续投入下一位患者的诊疗。
事后我在想,老师已经给出了明确的诊断和治疗方案,为什么还不厌其烦地为患者和家属继续做解释呢。通过今天的这件事情我突然醒悟,患者不仅仅是生理上得了疾病,在长期患病过程中心理也发生了改变。我们在诊疗过程中不能单纯治病,还要耐心细致地做好解释工作从而为患者和家属提供心理安慰。
正如特鲁多医生的墓志铭所言:有时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